Winnie Peng
我還是願意去擁抱這個遺憾
JANET WANG
2021-01-24
在同儕間, 總會有一個讓你想成為的榜樣,一個你想追求的目標。 他/她不只優秀聰明,同時也不驕不躁; 他/她的認真與付出讓你真心渴望他/她能夠蛟龍得水。 Winnie 也正是大家口中那種所謂品學兼優的 「模範生」,一直以來她總是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的完美,透過各種活動充實自己並盼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出色的人。然而高三時上天與 Winnie 開了個慘忍的玩笑,而那一夕間她也懷疑起了自己一直付諸的努力。
從小就在美國學校以及國際班長大的 Winnie,一直有著想要到美國讀書的夢想,也因為這樣她比任何人都早開始未雨綢繆。更準確地來說,一進入到高中國際班的那一天起她就為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 - 我要進入常春藤盟校!然而想要進入美國名校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頂標的成績是個必要條件外,還需要各種課外活動來讓自己獨一無二才能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申請裡脫穎而出。身為一個從小做事就近乎完美的Winnie當然不會口不擇言,在高中的三年裡她參加了無數個課外活動也獲得了無數個獎,這之中包含了台北市西賽羅盃辯論賽第一名、在HOBY台灣青少年領袖營擔任團長、是世界領導力營隊 (World Leadership Camp) 的台灣代表。除了這些以外 Winnie 還與朋友一起創建了 TWC (Together We Change)流浪動物關懷社團定期到收容所幫忙。
「我希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所以我需要讓那些大學看見我不只課內成績是優秀的,我在課外活動上也很努力。」 事隔多年 Winnie 再一次談起這段過程,她是這樣說的:「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是會有收穫的。」
然而在那個高三常春藤盟校公布結果的清晨五點,Winnie 與爸媽一同盯著一封封來自各校的通知信,卻始終得不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當時我不知道我應該為了什麼再繼續努力。我還不夠好嗎?我還能更努力嗎?你還想從我這邊得到什麼?」這個打擊對一個為夢想從小努力的孩子來說確實有點沈重了。「為什麼所有人都實現了他們的夢想,而我卻沒有?」 一直以來樂觀的 Winnie 在那一刻強忍的淚水也忍不住的潰堤。Winnie 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認為自己辜負了所有人,對於收到的關心以及鼓勵也默默地成為了無形的壓力。
為了陪伴 Winnie 走出失利的哀傷,父母決定陪她到美國參觀幾間自己有錄取的學校。這趟旅程也讓 Winnie 看見了美國大學的上課方式還有美國的生活方式,但也許是心裡還是保留著一點執著,她沒有選擇自己錄取的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或者加州洛杉磯分校 (UCLA) 等名校,而是選擇到了耶魯在新加坡的分校 -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 (Yale - NUS College)。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她理解到自己有可能更適合這種步調偏快的學習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新加坡國立大學不像美國大學城一般節奏較為悠閒,不只校區篇小,課堂也都只有大約20人一起上課。有可能一下樓梯就會見到自己的教授,也有可能跟校長一起在健身房跑步。但這種較為親近的生活 Winnie 卻很樂在其中,她享受著節奏偏快的都市化生活也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不是可能不適合美國呢?
「妳覺得對妳而言經歷了失利過後,沒有到美國留學是種遺憾還是其實是一種轉機呢?」 訪問中問了 Winnie 關於自己大學的決定,但是她卻給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有跟耶魯大學配合可以在大二大三的時候去交換,而且名額給的滿多的。但是啊~ 我又沒上了哈哈哈。可能我就是真的沒有緣份吧。」 Winnie 說著,「可能是種遺憾,但是我沒有辦法去定義。我只能去幻想 『如果我去美國了』 『如果我進哈佛了』,因為我沒有真的體驗過,我沒有辦法定論哪一個比較好,我只能說很多事情不要給自己設定絕對值,也不要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誰知道呢?哪裡都會有適合自己跟不適合自己的事物的。」
「這些經歷讓我學到了如何接受那些被拒絕與失利,要知道跌倒後怎麼爬起來。而你可以成為一個心理素質更強的人,可以接受失敗跟挫折。」
是啊,這個世界很大,有時候我們往往太侷限於自己固定的生活圈、交友圈以及舒適圈,但當我們的眼界更開闊的時候,或許有更適合我們的選擇。而相對的當我們過於狹隘,我們會放棄追求那些我們看不到,但卻是真的適合自己的事物。
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還有目標,然而,我們應當追求的是「最好」 還是「最適合」呢?當我們一昧地追求著第一,卻忽略了應該處在理想狀態的重要性,那卻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你也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奔馳,不妨放慢腳步看看自己定位合不合適; 而如果此時的你在為了失利而難受著,那也不用灰心,因為並不是你沒有達到最好,而是有更好的舞台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