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是孩子也相對脆弱
JANET WANG
2022-01-15
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難免被迫長大。
到了一個新的環境; 認識一些新的朋友; 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在每一綹隨著新的生活而逐漸編織的絲線中不免有些許的不安、心酸以及自我懷疑,但每個人為了更符合這個社會並期許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吸收了不同的聲音,消化了各種情緒也逐漸變得更加懂事。
身為一位留學生,其實在不同的話題中多少都能聽到類似「留學生都有資源可以出國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的話語。但老實說,是啊。我們擁有得富足,經歷得甚多,眼界也因此寬闊,可是看似短暫的四年光陰卻也背負了不同壓力、聲音以及評價。對此我時常告訴自己:「要變得更堅強更獨立,要學會報喜不報憂。」
出國在外的開銷確實很大,留學生時常會為家裡的經濟考量,能省則省,在國外的省錢大作戰似乎也是每天要面對及學習的課題。當然同儕間的壓力也不容小覷,說來也特殊,因為國外的資源更多機會更多,所以顧慮的不單只是課業上的比較,誰比我多參加了活動; 誰比我更早開始實習; 誰比我更知道怎麼打好人際關係... 等等。說起來或許感覺楚楚可憐,然而留學生的心裡少不了這些擔憂,因為我們也希望自己不愧歉擁有的機會與資源。
「
我們知道不用為父母擔心那麼多,可是又該如何忽視每一次偶然聽到的屬於他們的壓力。
我們知道「比較」本身無濟於事,可是又該如何忽視同儕間的談話裡誰又比誰好的事實。
」
其實因為在國外的時間長了,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還有對事情的理解,加上在國外的生活與台灣相差甚遠,所以很多事其實父母會比較難理解,也因為這樣每一次為了渴望被理解也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解釋自己這幾年的所見所聞。這樣下來偶爾確實會感受到疲倦,況且因為距離的問題,或許家人並沒有辦法給予即時的協助。
多數留學生會為了自己的未來擔憂也知道要更好的去規劃,我們其實想得很多很多。最主要會讓我們報喜不報憂的原因除了不想讓父母擔心外,還有有時就算看見了我們的懂事,也會忘記了我們其實還是孩子,所以也相對脆弱。舉個例子吧!如果自己感受到了倦怠想要與在家鄉的親朋好友分享時,得到的答案卻是「哎呀~你就是太好命了才抗壓性那麼低」「如果我們當時有你這樣的待遇,知足都來不及了哪來的時間抱怨」。又或者難得回到台灣想要好好跟家人聊天,但是話題永遠離不開「畢業後要在美國找工作嗎?」「有這種實習機會還不珍惜」「讀研(究所)吧!你那麼優秀一定可以申請到好的學校啦~」又或者家人想要了解自己在美國做了什麼,當你分享完後他們卻對你說「玩什麼社團,那個畢業後沒有用啦」「蛤~你每天都在玩成績還好嗎?找得到實習嗎?」「這種朋友不要交啦!對你沒什麼幫助」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對話中,我們好像與家的距離越來越遠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我們被遺忘的不是與我們的對話,而是渴望的肯定,還有我們也還是個孩子的事實。在國外的風氣還有想法多少跟台灣都會有些出入,我們其實希望父母在看見我們日漸成熟穩重後也能夠接受我們更開放以及獨立的思想,並且也相信我們在您提出善意的建議之前其實已經有所規劃。我們看重自己的未來,並且希望能在長大後減輕家裡的負擔,我們始終感謝擁有的資源以及機會,但與此同時如果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以及鼓勵,相信我們能夠勇敢的去面對未來的各種難關。其實對我們而言,在成長的道路上或許具備問題的答案固然重要,然而若是在感受到害怕的同時,能在身後看見可以依靠的彼岸,那必定會比只擁有答案來的更難能可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