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 Wu
是不是我不夠好,才讓美國人看不起我?
RUBY YANG
2021-04-17
「我以前會很容易懷疑自己,我不知道怎麼跟美國人交流,總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無法跟他們交流,無法融入他們?」Claire 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心也跟著抽動了一下,因為我記得當初我剛來大學時也冒過這樣的想法......
曾經有共同朋友形容過 Claire 是他認識的台灣朋友圈子中最 open minded,最融入美國文化的人。 在我大學認識 Claire 的印象中,她面對不同文化的人一直過怡然自得,是我心目中非常崇拜的人之一。 她懂得很多美國文化,還精通日文,又是參加學校的台灣學生會,日本學生會,又是參加舞蹈社和姐妹會。 如此多才多藝、在大學如魚得水的女孩告訴我,在看似純熟的經驗下,何嘗不是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我還在一直嘗試不一樣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尋找人生目標,找出適合自己的未來。」
從大一申請上 Communication Major,入學隨著爸媽的意願轉到 Business Major,經歷了兩次轉系的 Claire,通過實習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愛也可以餵飽自己的 Journalism Major。 Claire 說剛來到美國的時候因為背景和文化的不同總覺得融入不進去美國人的圈子裡,沒辦法和他們交流。後來又因為換專業的原因一直跨領域重新適應,導致以前的自己很容易沒有 self-esteem,常常覺得「是不是我的問題,才讓美國人看低我呢?」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她嘗試的 musical theater 課。那堂課裡充滿著從小就有很多音樂劇陶冶的美國人,他們通常比別人更敢於表達自我,喜歡表現。相較之下,由於台灣的音樂劇發展沒有像西方發展得這麼普及,在台灣長大的 Claire 面對他們稍微有些不知所措。後來又礙於語言表現的關係導致 Claire 剛開始一直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這種無力感讓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給自己設下 stereotype threat 的圈套。漸漸地,她感到沒有動力再去嘗試,侷限了自己的發揮,關閉了挑戰自我的通道。
「於是即將畢業的前一年,我開始看了很多自我建設的書,心想著都快畢業了便開始回想當初如果自己沒這麼看低自己的話,是不是可以 achieve 更多事情呢?」
很多時候,融入不進去一個圈子本來就是正常的。我們就連在相同的環境和文化下長大都會形成不同的圈子,更何況在一個陌生語言和環境呢?多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喜歡、不習慣又何必強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呢?放下對自己的偏見後, Claire 反而得到了很多勇氣,開始無負擔地去認識更多人,享受著自己與其他不同文化擦出的燦爛火花。
我們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遇到聊得來的人,不論國籍,年齡,性別,或文化。我們隻身一人來到美國留學本已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要用著第二語言適應大學課程和生活環境本就是在挑戰自己,所以不要因為語言或融入不進去當地的圈子就預設自己比別人低一等,或覺得別人看不起你。我們已經足夠勇敢,足夠優秀了。拿出你的底氣,展現你的自信吧,你的光芒應該是日漸增長而不應該是逐漸黯淡。
移居夢想之地 - 紐約
身為三思而後行的積極行動派, Claire 一旦訂好目標,二話不說便會開始執行她的計畫。 Claire 畢業後沒多久就離開待了四年的波士頓,獨自一人搬家到紐約開始她的新生活。Claire 是這樣形容紐約的:「紐約是一個包容所有 outcast 的一個城市,我在這裡找到屬於我的歸屬感」,她說打從第一次到紐約,這裡就有一種神奇的魅力吸引著她。
其實這不是她第一次要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但或許是冬天容易讓人覺得孤單寂寞冷,或許是恰逢 Christmas 季節, 在這個本該相聚歡慶的日子選擇離開,搬去紐約的那個冬天,她問了自己:「我知道我很想搬去紐約,可是我今天為什麼要這麼衝動?」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陌生感,當初就連高中畢業離開台灣的時候也沒有體會這樣的孤單。「為了紐約,捨棄大學認識所有在波士頓的 connection ,離開熟悉的朋友圈值得嗎?」 訪談時,Claire 透露出了當時整理行李時的崩潰和不安。而這樣的情緒我卻很能理解。小時候的我們大部分聽從著父母的安排去哪所學校,住在哪裡,認識什麼樣的人。但出國後,一切的選擇權都交到了我們手上。離開一座城市代表著離開我們一手打造的小天地(家)和舒適圈(朋友),所以才更難割捨。雖然一切又要重新開始,但 Claire 說 「我現在更抱著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的心態。過去的我,已經有了一些後悔的事情。雖然我不後悔經歷過去的那些事情,因為是過往和悔恨那些使我成長、幫助我如今走到這裡的,可是我不想再浪費一丁點時間,錯過任何機會。我希望幾十年後的自己回憶起現在和過去,只會感嘆值得,不會再有更多後悔或可惜。」
現在的你有好好把握每次發光的機會嗎?你是否已經全力以赴,不讓自己留下遺憾呢?等你以後老了,你會跟你的小孩或孫子分享出國這段時光的哪些故事呢?